陕西旅游景点导游词最新范文5篇

导游词 2022-01-13 点击:

  陕西省的景观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这些风景名胜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以其主要景观的不同。下面是小编搜集的陕西旅游景点导游词最新范文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陕西旅游景点导游词最新范文(1)

  香山风景区位于铜川市耀州区西北45公里处的柳林乡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东西相连的石峰组成,形状犹如一座笔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葱绿,基本上保持着原始次生自然状态。

  香山景区不但风景秀丽,而且其佛教文化也十分丰富。据史料记载,景区内的大香山寺是陕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国著名的八大佛教圣地之一,始建于前秦,至南北朝与隋唐成为佛教圣地。香山是禅、教、律、密、净五宗同修的观音真身道场。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愈后特赐“宣慈昭佑”匾额于香山寺。

  后经几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历百代兴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峰洞,建圣果院。至明万历年间,有信徒又购得山场捐与院中。到清朝威丰和光绪年间,寺院又经历了两次大的修葺,并正式命名为“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为香山。当时院内和尚已达百多余名,有田数万亩,形成了“磐声荡山峪,香烟绕山林”的鼎盛场面。1920年,香山寺院遭火焚毁。

  新中国成立后曾有几次修整,现仍为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的信徒朝圣之地。甚至就连东亚及东南亚一带的香客也慕名前来,络绎不绝。现景区内分布着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龙泉寺和梳妆台等众多遗迹。

  香山之所以久负盛名,就是因为这里是妙善公主归隐修行,并终在此应化为千手千眼菩萨,弘法度生的个道场,与浙江普陀山齐名。因此,尽管全国有多处山峦(峰)都冠名为香山,但这里仍被佛院众生视为香山之首。

  相传在今铜川11市耀县的稠桑墓助村,住着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庄王,他有三个女儿,长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聪慧过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个女儿成年后,妙庄壬要她们郡招婿,长、次二女皆顺其旨,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尽手段,岂知她拒不从命,并执意出家修行。

  妙庄王指着村前积雪覆盖的山岭说:“要我允许你出家不难,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说来也怪,翌日,岭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庄王无话可说,口是心非地勉强应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启程,路经南岭,见山花盛开,喜不目胜,便来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间,后人叫此岭为插花岭。妙善经十余日奔波来到四川遂宁白雀寺,削发为尼。妙庄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

  妙善对来人说:“请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尘缘己了,也绝不踏进王府一步!”妙庄王听罢,气得七窍生烟,岂肯善罢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烧白雀寺,千余僧众葬身火海,整个寺院变成一片瓦砾。妙善虽然安然无恙,但见寺毁僧亡无处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经长途跋涉,终于迸人大香山境内。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沟,忽然窜出一只黑虎,蹲在路中间,其时身后又传来追兵的呐喊声,妙善心想宁可喂虎,也不让追兵抓回去。她

  一狠心,奋不顾身地向前闯去,谁知那老虎却乖乖让道,放她过去,仍旧蹲在那里,虎视眈眈,追兵见状,急忙后退转劈逃跑。妙善脚不停步,匆匆赶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与尖沟村交界的三只窑,忽觉身体轻飘,悬空离地,茫然四顾,不由一惊,只见路边一裸歪脚古柳树上,盘垂着一条花斑巨蟒,闪动着火苗一样的信舌,准备把她一口吞掉。正当生命攸关之际,又是那只黑虎猛扑过来,伏在她身边,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冲了过去。

  妙善被黑虎驮到了九营寨,站在山顶纵目眺望,见对面三峰耸翠,景色秀丽,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时,她联想到自己儿次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护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继续赶路。走了一阵,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头垢面,就稍事梳妆打扮一番,而后涉水渡过三水河,住进大香山中峰崎峰洞,苦修九载,坐化成佛。现在的梳妆台即由此得名。

  有一年,妙庄王顽疾濒死,妙善就幻形为老僧上门化缘,告诉妙庄王,他的病非至亲之手眼,否则无药可治。妙庄王治病心切,要取长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绝。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说:“香山菩萨度化众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妙庄王即派人去崎峰洞求菩萨,妙善便断剃其手眼,交给来人,回府后制成药丸。妙庄王服用后大病痊愈。他亲临大香山崎峰洞还愿,发现菩萨果无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为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观音菩萨”,可工匠听成了“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也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们面前的村庄是姚峪村。在这里,香山美景可以尽收眼底。白雀寺位于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萨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内墙上则绘有妙善应化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的动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详,一有所记载的只有一通镶嵌于檐前土墙中的功德碑。

  我们现在已来到了香山前山脚下。抬头仰望,前面三峰突起,峰间殿宇矗立,此处即为苍龙岭。苍龙岭上原有一永善堂。据说也为信徒捐款修缮。它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可惜其建筑也已不存,只剩下遗迹来让我们游人揣测其过去的香火鼎盛。

  请跟我继续前行。沿石级而上,过灵官庙上行不久,我们即可抵达中峰崖间正洞----奇峰洞,亦名“真身洞”,传为妙善公主坐化处。洞内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萨木刻像,旧像现已不存。请再往西看,在洞壁之处供奉有一泥塑菩萨“肉身”坐像。像后有一小洞,深不可测。我们出得洞来,面对我们的是三间佛殿----圣果院。

  如不仔细观看,就会感觉此处佛殿并无异样。但若细心端详,我们就会发现,三间佛殿殿顶全部以铁瓦覆盖。原来奇峰洞上悬崖为沙砾岩石,由鹅卵石组成。时常有卵石落下,将殿上瓦片击碎。公元1851-1861年,当地3名居士倡议募化资金百万,在此建立了这3间铁瓦佛殿,被世人称做三千铁瓦殿。铁瓦殿上曾悬挂“宣慈昭佑”巨匝。此匝为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后“以答菩萨宏恩”而亲笔题赐。

  我们现在进入圣果院参观。铁佛院内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才开光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菩萨端坐殿中,高达丈余,11面48臂千手千眼观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华贵脱俗,表情仁和安详,充满爱怜地注视着我们芸芸众生及这个大千世界。铁瓦佛殿西侧则为供年高资深僧人居住的准提院。昔时,院中曾有一玉脂圆润的玉笺,传曾为妙善菩萨之父妙庄王所用。后来,僧人将玉笺改刻为焚文准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可惜,20世纪30年代,玉笺被院内一恶僧盗走,至今下落不明。

  在此我们还可遥望西峰。西峰在三峰之中,也为险峻。峰上有庙宇一座。因香火不旺,庙宇现已破败。再看东峰,原有庙宇,也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了遗址。

  现在我们下山去参观龙泉寺。龙泉寺位于香山东峰以北的樊家沟,为明时左龙麓创建,对面有小路可直通西峰。龙泉寺四周翠峰环卫。寺后峭壁如削。距地约16米处,有石洞天成。前秦时,洞顶因风化原因,石崩瀑泻,昼夜不停,宛如数条飞龙自天而降,其下集水成潭,不断流涌。该寺以此而得名“龙泉寺”。进人洞中,此处可见一方水池,水清见底。旁边尚有一通残碑,碑文大半已缺失,故内容不详。水池正北为一佛堂。佛堂正中供奉佛像,东西山墙则分别彩绘炼丹罗汉、光头便装唐僧和牵马悟空的壁画,内容多为“唐僧取经”故事。

  龙泉寺向西不远便是“三清阁”。所谓三清就是道教尊奉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既为他们的总称,也是他们居住的天界。我们现在看到的“三清阁”坛上安坐的就是道教的这三位尊神。香山为佛教名山,上佛刹遍布。而此处道观也有立锥之地。异域佛学与本土道教同地并存,共安相生,实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很好见证。

  我们再往前走不远,就来到了唐王洞。洞内宽阔出奇,可容千人,内有数间房屋。据推测,中间三间可能为佛堂,供奉五方佛及两位胁侍菩萨。佛堂东西山墙上绘有壁画及对联,分别为弥勒佛及达摩东渡图,对联则残缺不全难以辨认。西边一间,内有坛基和光圈,似曾供养三世佛。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

  洞上两边可见清晰斑痕,势若蚊龙戏珠。根据其色,当地百姓分别将它们唤做“青龙”和“白龙”。二龙相交之处,口吐细泉,其音轻灵,其味甘甜。泉水滴落,汇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为“天浆圣漱”。冬季,泉水结冰成柱,玲咙晶莹,如钟乳垂悬。九龙寨位于龙王洞上不远处。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时,曾有9个兵营驻扎于此。晋时,姚襄也曾屯兵此处。

  香山西南约7.5公里处有一地名叫天河堡(照金和庙湾一带)。后秦之时,姚苌曾长朔屯兵天河堡,拥兵自立,称“大单于”、“万年秦王”,并在这一带建立过临时都城。至今这里还有秦王殿、庄王墓、为王楼等遗址。而离此地几公里之遥的照金,则为当年刘志丹和谢子长领导的陕甘宁边区个山区革命根据地。在那里我们可缅怀革命先烈的事迹,进行一次红之旅。

  陕西旅游景点导游词最新范文(2)

  永泰公主墓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1960年至1962年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掘的一座唐代女性墓葬。经过修复和整理,从1965年起正式对外开放。

  整座墓坐北朝南,南北全长87.5米,宽3.9米,深处距地面16.7米。它的结构保持了原始的土洞、斜坡、砖室的形制。由1条墓道、5个过洞、6个天井、8个便房、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组成。这样复杂的结构形式,象征着这位雍容高贵的公主生前安居的深宫大殿。阴间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封建贵族生前过着骄奢淫逸的寄生生活,死后还要把这一套搬入阴间,幻想在幽冥世界继续享受,因此在修筑墓葬时就依照生前的住宅修建陵墓。如果把墓葬内部结构看作是墓主人生前住宅的话,那么,后室就是居住的殿堂,前墓室象征嫔妃起居的内殿,甬道表示宫殿的长廊,天井是重重院落,便房是宫殿的厢房或侧室,过洞则是居室中的通道。

  永泰公主墓虽然早年已经被盗,但出土各类文物仍高达1000多件,尤其是墓室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时代感强烈,是难得的一批绘画作品。

  墓道如隧洞,向下斜坡形延伸,进入墓道,我们仿佛来到了一个地下画廊,左青龙、右白虎飞腾于流云中,在墓道里不但表示吉祥,而且表示方位。中国古代有 “四神”之说,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它是用来象征天空的。古人把星空分别划成了固定的区域。《史记.天宫书》里把星际天宇归纳成四大区域,即东宫、西宫、南宫、北宫,四宫分别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代表。这样天空宇宙便通过“四神”的形象呈现在古人的脑海中了,因而有了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说。后面紧随一组威武雄壮的仪仗队伍,仪仗出行图是这一时期唐墓壁画的重要题材。

  永泰公主墓东西两壁绘制了30人的步行仪仗队。一边分为5组,每组前面一人率领,后面5人为一队伍,有人说这就是队伍的来历。其实这种仪卫形式可能是模仿皇后仪仗中的出行场面,僭越了公主一级的仪仗制度。因永泰公主于神龙二年 (706年)由洛阳迁来陪葬乾陵,她父亲李显已经复位,在埋葬时格外优厚地实施了“号墓为陵”的埋葬制度。因此,在埋葬规模、葬具、壁画等方面都与其他公主墓有较大的差异,有僭越的现象。另外,华丽典雅的阙楼图、富贵森严的列戟图,又给人一种气势宏伟、场面壮观的感觉。

  进入过洞,简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过洞顶部全部是重彩图案,有象征富贵吉祥的宝相花、海石榴等,抑扬交错、华丽绚烂。这些壁画都是后来临摹上去的,原迹现已保存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现代化的壁画库里。有人问这些壁画是怎么制作的?这里我简单地介绍一下在墓道里制作壁画的过程:在经过修整的土壁和砖壁的墙面上,先抹上麦草泥层,然后涂抹白灰,刷平墙面,起稿作画。画稿常以木炭条勾勒,修改之后,正式描线,后依题材的不同而涂上色彩,或浓色平涂,或分层晕染。所用色彩都是各种矿物颜料,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之后依然完好。

  由于人类文化不断发展,对死亡这一自然现象的设想也就越来越丰富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墓葬的复杂化,除了对尸体多方面保护以外,还把他们生前所需几乎都制成名贵的三彩陪葬入墓,供他们继续享受。过洞两侧的便房,是用来放置陪葬品的,里边陈列的这些文侍武卫、歌舞乐工、马牛猪羊、瓶罐碗盘等随葬品塑造得件件有个性,个个有生气。虽然在地下埋了1300多年,但是我们今天仍然感到它们有一种永不消失的艺术魁力。尤其是第二天井两侧便房众多的女骑马俑,说明了当时唐代社会的开放,女子不但可以骑马、射猎、郊游,还可以参加考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武则天作皇帝,谁敢说男尊女卑”。武则天当皇帝期间,国内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这里出土的鸡鸭成群、牛羊满圈、粮仓井架就是的说明。

  甬道前放置的这两块正方形石碑,我们把它统称为墓志铭。它的作用与今天的墓碑基本相同,是记述墓主人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书,通常由志盖和志铭组成。志盖上刻着“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九个篆体大字,志盖下面是用楷书写成的1000多字的志铭。墓志向人们简要叙述了永泰公主的身世,而铭则充满了对她的品貌气质的赞美,对她的花季早逝充满同情。在墓志盖的四周刻着十二生肖和蔓草图案,蔓草花纹弯曲回折、盘旋回绕,使人眼花缭乱。

  活跃在繁丽草丛中的十二生肖所属的动物,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变化,形成各种确向的活动姿态,形神兼备,生动活泼。接下来请大家随我来识读一下墓志上面的铭文,墓志告诉我们,公主姓李,名仙蕙,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武则天和李治的嫡孙女。生于公元684年,700年嫁于武则天的侄孙魏王武延基,第二年的九月死,当时年仅17岁。

  705年,她的父亲中宗复位后,追封她为永泰公主,706年将她与其丈夫的灵枢从洛阳迁来陕西陪葬乾陵,并享受死后特殊的待遇——号墓为陵以此表达中宗的哀悼伤惜之情。那么,年纪轻轻的她为何而死?来这里旅游的大多数人都很想了解。对于她的死因明有两种说法,一是据史书记载,永泰公主和她的丈夫武延基及哥哥太子李重润私下议论朝政,被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告密,武则天大怒,将李仙蕙等人处死;二是根据墓志铭记载,“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认为她可能是因生小孩难产而死。

  那么谁对谁错呢?一般说来墓志铭的记载比较可靠,因为它是发掘出土的考古资料,史学家们常用它弥补和校正史书之不足。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这位公主死于难产的说法就值得我们推敲,经过史学家们研究认为,公主被武则天杀死的说法较为可靠,也就是说史书的记载是对的。一块墓志铭在当时来说只不过是一件看似平常、普通的随葬品,但古人万万想不到事隔千年之后的这件普通东西却成了难得的艺术珍品。它对研究我国的历史地理、文字演变和书法艺术以及判断死者墓葬年代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从墓志铭旁边绕过去,经过这一段比较窄的走廊,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甬道。斋道右边用砖堵的这一长方形的洞口,是当年盗墓者所留下的。工作人员在挖掘清理过程中,发现洞口距地面50厘米处有一副人骨架,旁边流散有金、银、玉、馏金饰品及铁斧子一把,估计是盗墓者因分赃不公,互相残杀所致。过了甬道我们来到了一个宽敞明朗的大厅,即前墓室,一道石门将前后墓室隔开。它们的结构相同,上圆像天,绘有天体图。东面的山峦、金乌与西面的月亮遥遥相对,尤其是数不清的满天繁星,仿佛眨着青幽幽的眼睛。

  下方法地,绘有唐代建筑,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天圆地方”之说。前墓室相当于墓主人生前的会客厅,墓室四周绘制8幅壁画,东壁上的《宫女图》保存为完整,也为动人。画面上有九人,分两行排列,宫女们个个面色红润,梳着流行的发式,身着时髦的服装。走在前面的宫女,双手挽着披巾,挺胸趋步前行,姿态雍容华贵,有人说她可能是永泰公主,也有人说她很可能是领班。随后宫女面相和神态各异,服饰与发型不同,分别捧盘执杯,抱物持扇,或拿拂尘,或端蜡烛。在徐步缓行中组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服务队列,再现了1000多年前宫廷奴婢侍奉主人的生动场面。

  这幅画没有故事情节,是一群生活在宫廷里面侍奉主人的宫女,尽管她们是被使唤的奴婢,画家还是要歌颂她们的美丽。大家听说过红叶题诗的故事吗?说的是唐朝时诗人卢涅拾到从宫苑里漂出来的一枚梧桐叶,见上题有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表达了宫女对爱情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这幅宫女图是一种高度美化的艺术构图,画家用矛盾的对比手法将这些唐代的美女荟萃一起,使她们流光溢彩而妖艳动人。如同今天的模特表演一般莲步轻移,婀娜多姿,为整个墓室增添了美的氛围。走过石门进人后墓室,这里相当于永泰公主的寝宫。后墓室是盛放死者尸骨的地方,也是整座墓葬神秘之处,室内有一具高大厚重的长方形石橔,形状为一座庑殿式的建筑物。橔,是古代一种高级葬具,一般称为棺木的外层。

  公主和她丈夫两人尸骨的棺木就安置其内。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墓葬早年被盗,大量淤泥流进墓内,当年打开石橔时,发现橔内几乎涌满了淤泥,淤泥内有零星、腐朽不堪的棺木和三彩碎片,两人的尸骨也所剩无几。石橔由34块青石拼凑组装而成,它是目前所有石橔中精美的一具。石橔橔顶、橔身、基座内外都雕刻有精美的人物、花草、鸟兽等线刻画30余幅。橔外部中间的线刻图生动有趣,紧闭的大门外两侧各站立着一位侍护,门扉上清晰雕刻着门环和门钉。这些线刻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线条流畅自然,刀法嫡熟精湛,是研究唐代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

  石刻线画属于绘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将绘画艺术和雕刻技法融为一体,以刀代笔,以石为纸,用粗细不同、转折多变的线条刻画出一幅幅造型逼真、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组成一幅幅栩栩如生、引人入胜、不同风格的线刻画面,反映了我国传统绘画中以线造型、以形传神、神形兼备的特点。乾陵石刻线画分布于石橔内外、石墓志四面和石门上下,其中以石淳上的数量多,也为精美。参观墓室后,大家可以在展厅欣赏石橔内外壁上所雕饰的精美线刻画。

  陕西旅游景点导游词最新范文(3)

  现在我们来到了位于乾陵东南3公里处的章怀太子墓。大家知道,乾陵除山陵外,在外城陵园内,还分布有17座陪葬墓,这17座陪葬墓中已挖掘的有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等,这些墓葬均建有地宫。同时出土了包括大量精美的唐代壁画、唐三彩以及陶俑等唐代文物。现在我就带领大家参观章怀太子墓,请大家这边走。

  章怀太子名李贤,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也是高宗子女中比较有才华的一个,为高宗所喜爱,曾被立为太子。他曾召集全国的著名学者注释过《后汉书》。书中谈到汉高祖刘邦死后,其妻吕后大量起用吕家的人,排挤朝廷大臣,篡夺汉室刘姓天下的史实。武则天认为这是在含沙射影地将她比作吕后,很不舒服,于是千方百计地加害李贤。为了保护自己,李贤不得已在他居住的东宫马坊里暗藏武器,以防万一。

  武则天发现后便以私藏武器、图谋不轨为借口,将李贤废为庶人,流放到巴州 (今四川巴中县)。公元684年,李贤在巴州神秘地死去,年仅31岁。对于李贤之死,众说纷纭,但多数人认为是武则天怕李贤东山再起而派人害死的。唐中宗复位后,于公元700年,即武则天死后的第二年,将李贤遗骨迁到乾陵陪葬,他的妻子房氏与之合葬。公元711年,唐睿宗追封李贤为“章怀太子”。喜欢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在中国历代宫廷政治斗争中,为争夺权力而父子反目、母子成仇、兄弟相残的事史不绝书,倒也不足为奇。

  1971年7月至1972年2月对章怀太子墓进行了发掘。墓的地面形制和内部结构与永泰公主墓基本相同,只是规模小一些。章怀太子墓的封土呈覆斗形。封土堆南约50米处尚有残存的一对土阙,土阙南面有并列的一对石羊。四周原有围墙,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43米,东、西、东北三面的墙角仍残留于地面,整个墓区约占地26000平方米。墓由长斜坡形的墓道、4个天井、4个过洞、6个便房、砖砌甬道和前后墓室组成。墓道全长71米,宽3.3米。该墓虽然被盗,但仍出土各种陶桶、三彩桶、生活用具等陪葬品600多件。

  为研究唐代社会制度和贵族的生活习尚,提供了新的资料。其中出土的高达1米以上的文臣俑、武士俑和彩绘镇墓兽,造型极为生动。墓中壁画共50多幅,计400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其中《迎宾图》、《狩猎出行图》、《打马球图》和《观鸟捕蝉图》等壁画中的人物,都比例匀称、和谐、准确;造型逼真,技巧圆熟,显示了唐代绘画艺术的高度水平。一会儿我们都能够一一看到。好,大家跟我从这边进入墓室参观,请各位一定注意头顶,别碰着了!

  我们现在就进入了墓道,这里是一个28度的斜坡,墓道水平长20米,宽2.5-3.3米。墓道东西两壁各有4组壁画,东壁为《狩猎出行图》、《客使图》、 《仪仗图》和《青龙图》;西壁与之对应的是《打马球图》、《客使图》、《仪仗图》和《白虎图》。

  我们现在先来看墓道西壁的《打马球图》,画中有骑马人物20多个,前面5个手执球杖,正在驱马抢球。其中一人作反身击球状,姿态矫健,得心应手。这幅壁画形象地再现了唐代马球比赛紧张惊险的夺球场面。唐代马球从波斯 (今伊朗)传人中国,风行于宫廷。当时宫廷中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妇女都爱打马球。唐代的宫城和禁苑里多半筑有马球场,有的贵族官僚还有自己的马球场。唐代以后,马球运动开始流行全国,直到明朝末年才开始逐渐失传。

  位于墓道中部东壁的《迎宾图》形象地再现了唐代官员接待外国使臣的场面。各位请看前面这两个人,他们是热情的唐朝官员,后面三个人是外国使臣。经考证,外国使臣中的个是印度人,第二个是朝鲜人,第三个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突厥人。这幅壁画反映了唐王朝活跃的外交及唐王朝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实况。

  再看这一幅《观鸟捕蝉图》,它位于前墓室西壁,描绘了宫女们的宫廷生活。画面上的三个宫女,年长的似乎饱受了宫廷生活的煎熬,正若有所思,望天长叹;另外两个则以观鸟和捕蝉来排除心中的烦闷。

  请看,这里有4个过洞,它呈拱券形。过洞壁画共有10组,第4过洞的东西两旁,为一长廊建筑,东壁南面坐一人,戴幞头,圆脸,面向北,身着翻领长袍,束带,右手握拳置于腿上。北面这个人面向南,服装同前,有胡须。右手伸开,置于腿上,右手稍举,手指微伸,好像在与南面坐着的人谈话。西壁两人也是坐式,一人穿的是圆领衫,另一人身穿翻领长袍,两手拢于袖中,置胸前,应该说是很有风度吧。

  这些小方格子我们称之为小龛,这种小龛共有6个,分布在第2至第4天井间的东西两壁,放置三彩镇墓兽、三彩立俑、骑马俑、仪仗俑、陶立俑、陶马、彩绘陶器、绿釉花盆等。

  这里的甬道分前、后两个甬道。前甬道在天井北面,有一道木门,已朽坏。由前墓室至后墓室有9米长的甬道,高、宽与前甬道相同。甬道南端有一道石门,右扇已被盗墓者打坏。后甬道口放有雍王墓志铭。

  前墓室略呈正方形,弯隆顶上绘有银河及日、月、星、辰。共有8组壁画,这些刚才我们已经看过。后墓室与前墓室相同。顶部太阳和月亮与部分星辰贴金。西壁的月亮与大部分星辰的贴金被盗墓人刮去,东壁的太阳和星辰贴金幸存下来。前、后墓室顶部的太阳和月亮中分别绘有“金乌”、“玉兔捣药”、“桂树”和“蟾蜍”。甬道和墓室全部是用砖砌起来的,地面是用方砖铺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石橔,呈庑殿式,长4米,宽3米,高2米,由33块大石板组成。顶盖5块石板的南一块已被盗者撬开,石橔东南角的倚柱也就随之向南壁倾斜。石橔内有深1.5米的淤土,未发现随葬品,木棺早已朽坏。在石橔内壁东北角发现两根腿骨和头骨碎片,已经被扰乱,葬式不太清楚。

  章怀太子墓的盗洞在第三天井东南角,盗墓者砸坏后甬道石门及门框,将后室棺橔内随葬品劫掠一空,6个小龛内器物全部被砸碎,而且位置也都被弄乱。

  陕西旅游景点导游词最新范文(4)

  耀州窑博物馆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这里是闻名中外的耀州窑遗址所在地。南距省会西安约80公里,北距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约75公里。耀州窑博物馆是我国目前规模的古陶瓷专题博物馆,也是陕西十大博物馆之一。它陈列展出了中国代历史名窑耀州窑近千年的辉煌成就。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博物馆的门厅,正门面首先看到的是由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郭沫若有感于陶瓷的制作原理博大精深而即兴填写的《西江月》词:“土是有生之母,陶为人所化装。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酿,水火木金协调。宫商角徵交响,汇成陶海叹汪洋,真是森罗万象。”

  这首词以凝练优美的词汇概括了陶瓷生产。词前两句说明泥土是制瓷的原料,但需经过人力的作用才可使用,讴歌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能力;瓷器之所以伟大辉煌有别于其他的如雕塑、绘画艺术,除了人为的因素,还需与“天地阴阳”、“水火木金土”这些自然因素结合,才可制作出完美的陶瓷器皿;瓷器不仅可为人们实用,而且可作为乐曲供人欣赏;“宫、商、角、徵”是中国民族乐曲中古老的五声调式1、2、3、5、6、7的其中四声,意为反映陶瓷研发生“铿锵”的音韵之音。词的后两句是郭沫若对无法言表的陶瓷世界由衷的赞叹。词中充分表明土是原料、水使之成型,在空气中干燥,在火中永恒,再经人加工使其成器的制瓷特征。

  与《西江月》词相对应的是博物馆的馆标,它是根据这首《西江月》词的精心设计而成。下端曲线代表人手的侧面,表明手使之成型,讴歌人类劳动力的伟大;圆点则代表泥团,是制瓷的原料;旋转曲线的开端类似太极图,隐喻制瓷与天地阴阳五行这些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密切关系;旋转曲线则吻合了制瓷工艺流程中“轮制成型”的过程;上延伸的 “S”形曲线代表着北宋的典型器物----玉壶春瓶的造型侧影。整个馆标构思精妙,线条凝练,自下而上形象地勾勒出“手托泥团、采天地阴阳、融金木水火,旋转成器”的制瓷过程。

  序言大厅

  现在我们一同步人的是博物馆的序言大厅。序言大厅就像一本书的序一一样,在这里大家将会对耀州窑博物馆的概况有所了解。耀州窑博物馆位于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黄堡镇是古代耀州窑的中心窑场,同时也是陕西目前发现得早的古代手工业城镇和中国的百大名镇之一。耀州窑博物馆就建在古代窑场之上,是一座集收藏、陈列、研究、仿制于一体的新型陶瓷专业博物馆。该馆于1994年5月23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米,收藏各历史时朔珍贵文物50余件 (片),陈列展出耀瓷珍品千余件。

  主馆建筑气势恢弘,雄伟壮观。馆区绿树环抱、景致独特,广场中心有被誉为“天下壶”的仿宋青釉刻花倒装壶巨型喷水雕塑,还有堪称 “瓶中之王”的仿元代白釉黑花玉壶春瓶大型建筑,可谓匠心独具、妙趣天成。全馆由“耀州窑史陈列”、“参考研究室”、“现代陶艺作品展”、“唐三彩窑址保护大厅”、“唐宋遗址保护厅”和具吸引力的“陶艺中心”组成,系统科学地再现了耀州窑的历史风貌和“十里窑场”的宏大规模,为研究中国古陶瓷史、文化史、科技史、建筑史、物理、化学等提供了珍贵、翔实的资料,同时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亲自动手制作,充分体验陶艺制作的非凡乐趣。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为了突出博物馆陶瓷专业这一主题,前言的说明文字是用瓷土精心烧制而成的,这种陈列手法为国内独创,可谓匠心独具。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烧造青瓷的名窑,因宋代隶属耀州府辖,故名“耀州窑”。耀州窑唐代创烧、五代发展、北宋鼎盛、元末明初下衰,共800余年。古窑址密布黄堡镇漆水河两岸,其规模宏大。据《同官县志》记载:“地方故老相传南北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收获,充分印证了当年“十里窑场”的盛况。耀州窑遗址以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庞大的规模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现在看到北面墙壁上这幅巨照,就是耀州窑古“十里窑场”今天地貌的中心部分。照片上田野、厂房、村落的底下埋藏着丰富的唐至元备时期的遗迹文化。随着岁月的流逝,遗址已荡然无存,然而俯拾皆是的瓷片,依然在不甘寂寞地昭示着它昔日的辉煌。

  序言厅内南墙壁上相对应的两幅照片为考古发掘现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古窑址的开发、保护和利用,耀州窑遗址历经数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面积达2万平方米,迄今共清理窑炉作坊百余座,出土文物300多万件 (片)。耀州窑遗址成为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发掘瓷窑遗迹规模、丰富、出土文物多、序列强、保存完好的一处古窑址。这两幅照片展现的就是当年考古发掘时的场景。博物馆也就是以历年的考古调查和科学发掘为主要线索,以实物为依据,来揭示耀州窑独特而丰厚的文化。

  各位朋友,在了解了耀州窑和耀州窑博物馆的概况之后,请大家与我一同去参观 “耀州窑史陈列”,共同去追寻那800余年的历史轨迹。

  耀州窑史陈列

  耀州窑史陈列是耀州窑博物馆的主体陈列,由4个展室组成,总面积为3400平方米。这里展出的千余件文物揭示了耀州窑考古发掘的成果,生动地再现了耀州窑的辉煌历史与工艺成就,希望今天的耀州博物馆之行能给各位朋友带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我们的参观将从博大精深、绚丽多姿的唐代耀瓷开始。

  步入展室。大家首先看到的是铜川市行政区域地图,它的外形酷似一只憨态可鞠的熊猫,欢迎大家的到来!在它上面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古窑址的分布地点。以黄堡窑为中心,辐射到上店、玉华、陈炉、立地坡等地,范围广,规模大。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作为唐代长安城京城之地的黄堡窑,大唐的兴盛繁荣直接影响了黄堡窑场,使之成为烧造品种多样化的综合性窑场。

  能体现盛唐气象的可谓是唐三彩。现在大家看到的唐三彩为耀州窑所烧造,是我国继河南发现的又一处烧造唐三彩的窑址。唐三彩是中低温釉组合装饰成的一种铅釉陶器。三彩不专指三种颜色,而是指多彩,它的制作过程是把高岭土经过挑选、冲打、淘洗、沉淀等工艺后,捏制成型,经修饰晒干后放入窑内,经过l000摄氏度左右烧制,待冷却后饰以配制好的彩使 釉料,再入窑中烧至800-900摄氏度后完成。唐三彩主要的用处是随葬的明器,唐三彩产量与大量兴起是为适应唐代的厚葬之风。

  唐三彩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以造型取胜。三彩中无论是生活用品还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动物造型,都塑造得非常精美,用写实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达到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赢人.三彩釉色虽简单,但它在烧制过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动,互相浸润后自然蔓延,呈现出一种千变万化、斑驳陆离彼此交融、没有明显界限的装饰艺术效果。唐三彩优美,流畅,具有一种和谐的古朴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动人春蚀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构成了丰富的艺术语言,使唐三彩成了。世界闻召的古代工艺品。耀州窑唐三彩除了用于大量的随葬之外,还开创性地烧制了三彩建材,拓宽了三彩使用的领域,是考古上一项重大发现。

  大家看到的琉璃瓦是目前陕西省发现的早实物资料,同时它的发现也为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琉璃瓦找到始烧地。中立柜中的三彩龙头套饰是目前我国首次在窑址中发现的唐三彩套兽。三彩龙头套饰用于高级建筑构件。其造型是中华民族惯于表现的灵物---- 龙,它集贴、塑、雕、搂、刻、画等装饰手法于一体,生动地塑造出龙首形象。龙是古代帝王的象征,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的情况下,和龙相关的物品使用也有特定的要求,三彩龙头套饰仅能用于高级寺院或大型宫殿建筑上。

  其后部呈长方形的空套状,两侧有穿孔,上端切割成三角形,以便和其他建筑构件结合固定,它的用途是套在建筑物上伸出的挑檐部位,避免木质构件因风吹雨淋而腐朽,同时具有装饰效果,是皇家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在黄堡窑址发现的唐三彩龙买套饰和大量琉璃瓦,说明耀州窑在唐代就与宫廷有密切的联系,是烧造宫廷高级建材的重要基地。

  人们习惯于说 “陶瓷”,其实“陶”和“瓷”是有区别的,它们在原料、烧成温度、吸水率等方面都有区别。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黑釉,属于瓷器。黑釉瓷是唐代耀州窑烧制的主要品种,且数量多,釉色凝重漆黑明亮、光可鉴人。唐王朝的自身强大富有,也使唐文化形成典型的表现型文化。今人常言唐代美术“以胖为美”,实际上就是对充满生命力的健康美的崇尚,是唐人醉心于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所以唐代瓷器均显现出浑圆饱满、大方典雅的时代风范。

  此时瓷器己几乎完全取代了漆器、青铜器,成为“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器皿,新的瓷类器物应时而兴,茶具、餐具、文具、玩具,以及实用的瓶罐和各类陈设器具几乎无所不包,如中国国粹----中医把脉时用的“脉枕”,装食用油的“双耳油瓶”,等等,都能体现出鲁迅先生那句“唐人有大胡之气”的意蕴。黑瓷中的精品就是国宝级文物 “唐代黑釉塔式瓷罐”。

  国宝级文物 “唐代黑釉塔式瓷罐”是黑瓷中的稀有珍品。1972年出土于黄堡窑址的一座唐代墓葬中。它集中体现了唐代耀州窑的造型、装饰、制作、烧成工艺的成就。通高51厘米,口径8厘米,重心沉稳,通体施黑釉,釉色明亮温润。由上部罐盖、中部罐腹、下部底座三大部分构成。从器形看,模拟七级相轮,层层递减的变化中蕴有统一与协调的趋势。

  这件器物采用了捏塑、模制、刻花、印花、搂空、贴塑、轮制成型等多种制瓷技法,并巧妙地将猴子、花卉、瑞鸟、力士、兽头、佛像、莲瓣等不同门类的题材融为一器,其中蕴涵着丰富、神秘的宗教色彩,同时又将工艺美术、陶瓷工艺、佛教建筑、美学及力学完美的结合应用于造型上,可谓集民族文化之大成、熔中外文明于一炉的一件瓷苑佳作。这件黑釉塔式瓷盖罐就是受大唐统治阶级宣扬佛法之举影响的典型器物。

  唐文化的高度发展使瓷器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局面。除刚才大家欣赏到的各种单色釉瓷之外,接下来我们将看到一组加彩瓷系。

  素胎黑花瓷是耀州窑的独创,且仅出现在唐代的耀州窑。制作工艺是先在成型的坯体上一层化妆土做底色,然后人窑素烧。出窑后,用毛笔蘸上黑釉在灰白或乳白色的胎上像作画一样,给出各种纹样。看似随意涂画,然而仔细品味却不失章法,杂而不乱。其表现手法犹如渭北高原的窗花剪纸,极富地域艺韵。

  花釉瓷是唐代的一大创新,它是在黑釉、黄釉、黄褐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斑点,极为醒目,犹如天空中撒下了朵朵鲜花,装饰效果极佳。器型以腰鼓为著名。以往仅在河南郑县、鲁山、内乡、禹州及山西交城的窑址发现。耀州窑花釉瓷的发现为研究唐代花釉瓷的产地增添了一个新的窑口,为研究唐代制瓷的装饰工艺也提供了新的资料。

  青瓷乃耀州窑的代表品种,也是中国瓷器中早出现的瓷器种类。中国作为瓷国,早在商代就已烧制原始瓷器,东汉发展成熟,唐代取得突出的成就,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此时,耀州窑人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唐代青瓷。其釉色青灰,釉层稀薄,玻璃质感强。到晚唐时,耀州窑吸收南方越窑先进的制瓷技艺,泥料淘洗日趋精细,青瓷质量日渐提高,为以后宋代耀州窑的鼎盛和耀州窑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耀州土产有石脂、青石、生华原”,为耀州窑烧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对瓷土的叫法都不一致,为了使其统一,国际上将瓷土统称为“高岭土”。此称谓因景德镇附近有一座高岭山盛产瓷土而得名,但又因南北各地的瓷土性能不同,故烧出的风格也就各异。

  五代是耀州窑陶瓷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一改唐代多样化而转向以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单色青瓷烧造之路。大家知道,五代只有短暂的53年的历史,朝代频繁的更换和战乱不断的发生,使手工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但耀州窑在关中的北部未受到大的战乱的殃及,陶瓷业得以继续生产。耀州窑五代遗址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北方青瓷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历史学术价值。五代在唐代制瓷的基础上,在装烧工艺上进行了重大革新,采用了一器一钵的单件装烧法,大大提高了瓷器的美观程度,使产品无论胎、釉或造型,均属上乘,不仅是北方青瓷的代表,而且被皇家选中。大家现在看到的官“字款青瓷”残片,就是这一历史的真实记录。

  大家现在看到的茶盏托又称茶盏托子,是承托茶盏以免烫手的用具。它的发明还有一段饶有趣味的故事。据李匡义《资暇集》记载:唐代,有一个叫做崔宁的人,做了成都府尹,生活很讲究。他的女儿喜欢喝茶,因为茶盏注入茶汤后,端时很烫手,觉得很不方便。一天,她灵机一动,把蜡烤软,做成茶盏底大小的蜡环,又拿了一个小碟子,把蜡环放在碟子上,再把茶盏放在蜡环上,这样茶盏既不会倾倒,又不至于烫手。崔宁看了女儿的杰作后,很高兴,就把这种碟子叫做 “托”,此后流传开来。这种一盏一托式的茶盏,不仅在于它的实用性,而且增加了茶盏的装饰性,给人以庄重感。以后为了保持茶的香气和清洁,加碗盖。盖、碗、托三位一体,象征着天、地、人不可分离。饮茶与茶具道出了中国茶文化的品位,把茶文化又上升到一种艺术境界。

  宋代是耀州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青瓷产量跃居全国诸窑之首,刻、印花装饰在宋瓷中独树一帜,其产品“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不仅上贡皇室,远销海外,并在国内形成了一个以黄堡耀州窑为代表,影响西抵甘肃,东达河南,南及广东、广西诸多窑口的庞大的青瓷体系----耀州瓷系。

  宋代耀州瓷造型各样,式样雅朴。釉色以檄揽绿为基本色调,极富变化。器物有日常用器、娱乐的围棋子、化妆的粉盒、玩具的瓷塑、陈设的花瓶、祭祖的香炉等,可谓琳琅满目。耀州瓷的装饰纹样题材广泛,种类繁多,有植物类、动物类、人物类、山石流云坡尖、几何纹类等,内容清秀健美、积极向上,具有浓郁的地城特征和生活气息,反映了宋代窑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宋代耀州窑青瓷的装饰手法也非常丰富,有刻、印、画、剔、塑、堆、贴、楼空等,但成就的典范要数刻、印花青瓷了。

  耀州窑刻花青瓷素有“宋代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其方法是在半干的坯体上,用竹质或铁质刀具刻画出花纹图案,施釉烧成后,通过釉层薄厚形成浓淡色阶,布于同一平面上的花纹显出了不同层次的效果,使密集的装饰构图毫无满塞之感,而更显出丰富充实,形成了耀州窑青瓷装饰艺术的独特风格。

  现在大家看到的触摸台是博物馆具创新性的陈列特色。我们打破了中国博物馆界封闭式陈列常规,大家可亲自动手触摸宋代瓷片标本,感受耀州窑刻花青瓷视觉与触觉的差异,在中国的博物馆界为首创。大家现在可以来感受一下。

  宋代制瓷展室

  宋代耀州窑所取得的辉煌制瓷成就与其科学、合理、完备的生产工艺是密不可分的,在第三展室大家将了解到宋代制瓷工艺流程。

  宋代制瓷工艺流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原料开采一原料粉碎一泥料制备一坯品成型一装饰一素烧一施釉一装烧等。宋代工艺流程和千余年后的现代陶瓷的制备流程相比,除了没有使用电动机械之外,制备流程的工艺几乎是相同的。瓷器叉称 “火的艺术”,这说明烧成工艺是关键性的工序。宋代耀州窑不仅改换了燃料,改变了窑内结构,而且在装窑和烧成工艺上也进行了全面改进。此时,所使用的依旧是半倒焰式馒头窑,与唐、五代不同的是,将火膛改为适合烧煤的燃烧室,增设了炉棚和落灰坑,地下通风道进行控制,达到人为掌握窑温、并适时地变换烧成过程中对氧化和还原气氛的控制。这种窑凭借其合理、科学、容量大等优势,被北方话窑广泛推广采用,成为中国北方典型、先进的窑炉结构。它不仅对我国陶瓷工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为世界陶瓷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石碾槽是宋代粉碎原料的工具,现在大家看到的石碾槽目前无论从时间,还是规模都被称为中国之。宋代瓷业进一步发展,加工原料的工具不再满足于小型的石白石粹,耀州窑偶用了更为先进的粉碎工具----石碾,将物理中的力矩原理巧妙地运用进来。它直径2.7米,由21节弧形条石组砌而成。叫心用铁铆带动碾轮,畜力牵动,降低了窑工的劳动强度,又大提高了原料加工数量。从弧形凹槽那光滑的表面不难想像时它被频繁使用的情景。这类加工工具直到四五百年之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才有正式书面记载。这件实物也称得上是目前国内发现早、的石碾槽了。

  人们习惯于说 “陶瓷”,其实“陶”和“瓷”是有区别的,它们在原料、烧成温度、吸水率等方面都有区别。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黑釉,属于瓷器。黑釉瓷是唐代耀州窑烧制的主要品种,且数量多,釉色凝重漆黑明亮、光可鉴人。唐王朝的自身强大富有,也使唐文化形成典型的表现型文化。今人常言唐代美术“以胖为美”,实际上就是对充满生命力的健康美的崇尚,是唐人醉心于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所以唐代瓷器均显现出浑圆饱满、大方典雅的时代风范。此时瓷器己几乎完全取代了漆器、青铜器,成为“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器皿,新的瓷类器物应时而兴,茶具、餐具、文具、玩具,以及实用的瓶罐和各类陈设器具几乎无所不包,如中国国粹----中医把脉时用的“脉枕”,装食用油的“双耳油瓶”,等等,都能体现出鲁迅先生那句“唐人有大胡之气”的意蕴。黑瓷中的精品就是国宝级文物 “唐代黑釉塔式瓷罐”。

  国宝级文物 “唐代黑釉塔式瓷罐”是黑瓷中的稀有珍品。1972年出土于黄堡窑址的一座唐代墓葬中。它集中体现了唐代耀州窑的造型、装饰、制作、烧成工艺的成就。通高51厘米,口径8厘米,重心沉稳,通体施黑釉,釉色明亮温润。由上部罐盖、中部罐腹、下部底座三大部分构成。从器形看,模拟七级相轮,层层递减的变化中蕴有统一与协调的趋势。这件器物采用了捏塑、模制、刻花、印花、搂空、贴塑、轮制成型等多种制瓷技法,并巧妙地将猴子、花卉、瑞鸟、力士、兽头、佛像、莲瓣等不同门类的题材融为一器,其中蕴涵着丰富、神秘的宗教色彩,同时又将工艺美术、陶瓷工艺、佛教建筑、美学及力学完美的结合应用于造型上,可谓集民族文化之大成、熔中外文明于一炉的一件瓷苑佳作。这件黑釉塔式瓷盖罐就是受大唐统治阶级宣扬佛法之举影响的典型器物。

  唐文化的高度发展使瓷器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局面。除刚才大家欣赏到的各种单色釉瓷之外,接下来我们将看到一组加彩瓷系。

  素胎黑花瓷是耀州窑的独创,且仅出现在唐代的耀州窑。制作工艺是先在成型的坯体上一层化妆土做底色,然后人窑素烧。出窑后,用毛笔蘸上黑釉在灰白或乳白色的胎上像作画一样,给出各种纹样。看似随意涂画,然而仔细品味却不失章法,杂而不乱。其表现手法犹如渭北高原的窗花剪纸,极富地域艺韵。

  花釉瓷是唐代的一大创新,它是在黑釉、黄釉、黄褐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斑点,极为醒目,犹如天空中撒下了朵朵鲜花,装饰效果极佳。器型以腰鼓为著名。以往仅在河南郑县、鲁山、内乡、禹州及山西交城的窑址发现。耀州窑花釉瓷的发现为研究唐代花釉瓷的产地增添了一个新的窑口,为研究唐代制瓷的装饰工艺也提供了新的资料。

  青瓷乃耀州窑的代表品种,也是中国瓷器中早出现的瓷器种类。中国作为瓷国,早在商代就已烧制原始瓷器,东汉发展成熟,唐代取得突出的成就,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此时,耀州窑人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唐代青瓷。其釉色青灰,釉层稀薄,玻璃质感强。到晚唐时,耀州窑吸收南方越窑先进的制瓷技艺,泥料淘洗日趋精细,青瓷质量日渐提高,为以后宋代耀州窑的鼎盛和耀州窑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耀州土产有石脂、青石、生华原”,为耀州窑烧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对瓷土的叫法都不一致,为了使其统一,国际上将瓷土统称为“高岭土”。此称谓因景德镇附近有一座高岭山盛产瓷土而得名,但又因南北各地的瓷土性能不同,故烧出的风格也就各异。

  五代是耀州窑陶瓷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一改唐代多样化而转向以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单色青瓷烧造之路。大家知道,五代只有短暂的53年的历史,朝代频繁的更换和战乱不断的发生,使手工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但耀州窑在关中的北部未受到大的战乱的殃及,陶瓷业得以继续生产。耀州窑五代遗址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北方青瓷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历史学术价值。五代在唐代制瓷的基础上,在装烧工艺上进行了重大革新,采用了一器一钵的单件装烧法,大大提高了瓷器的美观程度,使产品无论胎、釉或造型,均属上乘,不仅是北方青瓷的代表,而且被皇家选中。大家现在看到的官“字款青瓷”残片,就是这一历史的真实记录。

  耀州窑博物馆不仅是目前全国规模、序列性强、丰富的专题性古陶瓷科学博物馆之一,同时又是集遗址陈列、文物陈列和模拟制作陈列三位一体的大型古陶瓷遗址专题博物馆。

  陕西旅游景点导游词最新范文(5)

  现在,我就桥陵的概况向大家作一介绍。

  陕西有这么一句话“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在中国历史上有290年春秋的唐代,从高祖李渊到僖宗李儇,有18座唐帝王陵墓分布在渭北高原的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一带,号称 “关中唐十八陵”。其中有4座就在蒲城,分别是睿宗李旦桥陵、玄宗李隆基泰陵,宪宗李纯景陵和穆宗李恒光陵,加上以墓为陵的让皇帝李显的惠陵合称 “唐五陵”。

  大家知道,强汉盛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开元盛世时期,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了顶峰,代表了当时世界发展的水平,而桥陵就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繁荣昌盛在陵墓建造上的代表。

  李旦生于公元662年,卒于公元716年,享年55岁。他是女皇武则天的第四子,李隆基之父。他曾三次登上帝位,在位8年,正式执政两年半,建树甚微,后人评价他虽无政绩,但聪睿明智,恭良谦让,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急流勇退,三让天下,上让母亲,再让兄长,三让儿子,防止了宫廷政变,顺应了历史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他死后送庙号“睿”,就是指他生前三让天下的聪睿明智之举。

  桥陵的建制与乾陵大同小异,都是以山为陵,在山腹开凿地宫,绕山筑城。城周长13公里,四方各开一间;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门各有巨型石狮一对,玄武门还有形态各异的石马三对,这六匹马是昭陵六骏的变体,寓意由六骏引魂,浩浩荡荡地进人天堂。

  陵园分内城和外城。据史料记载,陵内地面建筑当时有9间雄伟的献殿,十几座阙楼及下宫、陵署,至唐德宗贞元十四年 (798年),房屋已增至140多间,设有陵台令,典事等,官员30余人,陵户400余人。当年繁荣热闹的场面在杜甫赴奉先看望家人所留下的诗篇中得到了真实的描写:“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石门露霜白,玉殿莓苔青。宫女晓知曙,祠官朝见星。”至于这些雄伟宏大的陵园建筑毁于哪朝哪代,史书没有记载,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些号称 “露天博物馆”的珍贵石刻。现在就将这些石刻逐一作一介绍:

  步入625米长、110米宽的神道,首先看到的是一对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物。东边的那幢已经残损,西边的比较完整。华表又称望柱,是古代帝王表示自己接忠纳谏的象征。据《淮南子》载:“尧置诤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因而也叫恒表和谤木,相当于今天的“意见箱”。然而,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其专制统治,作为虚心纳谦的华表形同虚设,仅仅演变为代表帝王陵墓的标志。

  紧挨着华表的是一对獬豸。獬豸又名独角兽,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兽,能辨忠奸、识善恶,鹿头、牛身、马蹄、身生双翼,下有浪花相托,能腾云驾雾,能漂洋过海,在陆地上跑得快。从不同的角度看獬豸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就像今天我们见到的三维立体画。远看人面兽身,像一个和善的老头托着双腮在沉思,近看怒目圆睁,锋牙利齿,有一种不可战胜的神威和霸气,忠臣过之,温顺可爱,奸臣过之,胆战心惊,将它置于陵道,起保护陵园的作用。

  接着是一对鸵鸟。鸵鸟来自今天的阿富汗,过去叫吐火罗,是中外友好往来的见证物。桥陵的鸵鸟与众不同。《汉唐陵石刻艺术专题片》对桥陵的鸵鸟做了专题报道:桥陵鸵鸟吸取了汉魏六朝时期的雕刻艺术特点,线雕和圆雕相结合,以写生写实为主,给人以生的感觉、活的表现。鸵鸟脖子下面黄颜色的绒毛,用手一摸,给人一种软绵绵的感觉。鸵鸟的眼睛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看,发出好似乒乓球大的白光点,有龙睛之妙。

  桥陵的石马,与昭陵六骏相比,也各具特色。昭陵六骏四蹄生风,英姿讽爽;而桥陵石马膘肥体壮,造型优美,披带华丽,这体现了当时社会物资丰富、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代特征。这些石马,大部分没有嘴,传说是百马成精,偷吃米面,被当地老百姓把嘴打掉了。西边第三匹马用手一拍,会发出一种洪亮的钟鸣声,神奇的是从任何部位拍击,声音都从马的嘴部发出,符合动物的生活习性。据说这种钟鸣声可以给人们带来好的运气,故游人常用手拍之。大家不妨一试。

  石人又叫翁仲。阮翁仲是秦始皇手下一员大将,因镇守边关有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铸金人十二”,以纪念已殉国的阮翁仲。后来陵墓前的石人都被统称为翁仲。桥陵的石翁仲与众不同,均为直阁将军装束,面部表情庄严肃穆,有的凝视远方,有的垂眉沉思,形态各异,属艺术珍品。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士元教授看过桥陵石刻后,赞誉 “桥陵石刻甲天下”。

  陵墓前的石狮,具有守护陵墓的威力,是封建法权不可侵犯的象征。桥陵石狮凝聚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其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在1300多年前一个弱小民族是办不到的,它四肢健壮,胸肌饱满,用手一摸,起伏感很强,将置于陵前充分展示了大唐帝国雄视一切的霸气和傲气,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

  桥陵建于开元盛世,因此陵园气势宏伟,规模宏大,有17座陪葬墓,有明显标志的11座:有三个太子墓、四个公主墓、两个皇后墓、一个名臣墓和让皇帝惠陵。

  西部大开发给桥陵开发利用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桥陵保护利用规划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并原则通过。发掘的让皇帝李显惠陵,唐代名宦高力士墓引起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桥陵的绿化及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展开,桥陵博物馆正在筹备之中。桥陵旅游区必将成为渭北的一颗明珠,带动蒲城经济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蒲城观光旅游。

陕西旅游景点导游词最新范文5篇

http://m.feic31.com/shiyongwendang/155730.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