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五集壮志凌云观后感

观后感 2022-03-24 点击: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是全体中国人民坚持奋斗的70年,将我国从断壁残垣发展成为如今的辉煌繁荣,历史不会忘记每个为祖国拼搏的身影。今天我们来看看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五集!

2019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五集壮志凌云观后感

  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五集壮志凌云解说词2019年

  主要内容:1955年党中央作出了中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为了国家安全,把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技术放在突出位置。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后,中国人民奋发图强,艰难而又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飞行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4年,中国核潜艇首艇交付海军使用。在呕心沥血的奋斗中,许多新中国的开国将帅和老一辈科学家用生命与激情拥抱国家使命,最终凝聚成绚丽的光芒。

  解说词: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里,珍藏着一块名为开业之石的铀矿石标本。铀,是实现核裂变反应的基本物质。

  1954年秋,中国地质部在广西发现了铀矿。地质队员采集的铀矿石很快就出现在中南海毛泽东的办公桌上。毛泽东将这块铀矿石标本拿在手上,掂了又掂,意味深长地说:这是决定命运的!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钱三强和刘杰关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现状等问题的汇报讲解。他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就原子能有关问题,请你们来上课。李四光拿出这块黑黄色的铀矿石标本,钱三强用射线探测仪器对铀矿石作了演示。毛泽东说: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就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做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铸盾坚固国防的战略决策。

  日本广岛、长崎上空核爆炸的蘑菇云,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同时也拉开了西方大国核军备竞赛的序幕。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西方核武器的威胁,像一个巨大阴影笼罩在中国人的心头。早在1949年3月新中国诞生前夕,周恩来就听取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建议,并委托他从法国购买了一批核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

  新中国成立前后,1500多名海外高级知识分子,怀揣着民族复兴、浴火重生的梦想,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决然回到祖国。他们的回归奠定了新中国第一代科学研究体系。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周恩来直接帮助下从美国回国。他回国后,立刻提出发展导弹的设想。

  1956年,国家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远景规划,把原子能和平利用列为12项重点任务第一项,同时部署了两个更大的项目,即: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制。这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包括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而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研制工作是逐步展开的。

  1956年4月,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听取钱学森关于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会后,成立了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负责导弹的研制和航空工业的发展工作。一切都在静谧而高速运转着。

  1956年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导弹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很快,核武器研究院成立,一大批顶尖的核物理专家汇聚旗下。新中国研制试验基地和工业企业建设的庞大工程全面启动。

  一批批从炮火硝烟中冲杀过来的中国军人,带着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走向工厂矿山,走进科研院所,踏上向国防现代化进军的新征途。数以十万计的工程兵、铁道兵部队和建筑工人队伍从四面八方向广袤的西北秘密开进。

  1958年4月,甘肃酒泉开始建设导弹发射基地。核武器试验基地最后确定在新疆罗布泊。从此,为了“两弹”的研制,十多万科研人员和参试部队告别了亲友,离开了故乡,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来到大西北 。他们当中90%的人不到35岁。

  地处中国西北的试验基地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盛夏时地表温度高达六十多度。刮起风来,飞沙走石。狂风能把帐篷掀起,飞起的石头能将汽车的挡风玻璃打碎。水十分珍贵,早上的洗脸水留着下班时洗手,晚上洗脚,还用来洗衣服。

  一位研究设计人员曾经这样回忆:一些高出地面不到一米的地窖,就是全部落区工作人员的住房。住在地窖里虽说不太冷,可是窖顶上不断地往下淌沙子。在别处,床单是铺在身下用的,而在这里,床单却挂在空中。开始新来的同志还不太理解,但是住了一夜之后,深感其设置的奥秘,如不这样,睡一夜起来,七窍都要被沙子灌满了。在地窖里吃饭,谁的碗也不敢对空暴露,大家都是一个姿势,低着头、弓着腰,用上身遮挡饭碗,以防沙子空袭。

  最初,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制,曾经得到苏联的技术援助。1957年10月15日,中苏双方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规定在1957年至1961年底,苏联将在火箭、航空技术和原子弹研制等方面向中国提供技术。这些援助,对中国导弹、原子弹研制的起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959年6月,风云突变。由于中苏矛盾激化,苏共中央突然致信中共中央,宣布中断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的有关技术资料等项目。一夜之间,苏联政府撕毁了数十个协定和数百份合同,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半途停顿,一些正在建设的工程被迫下马。于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有了个刻骨铭心的代号“596。”

  此时,中国的国民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耗资巨大的国防尖端科技项目究竟是上马还是下马,意见针锋相对。毛泽东明确指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不能放松或下马。聂荣臻态度坚定:我们必须搞出以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同时还可以带动我国许多现代化科学技术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有动摇奋发图强的壮志和雄心,站起来的中华民族依然直挺着不屈的脊梁,艰难而又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就在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83天,中国自己制造的这枚被称作“争气弹”的导弹东风一号腾空而起,准确命中目标。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为加强对研究试验工作的领导,组织全国的大协作。1962年11月,中央成立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十五人专门委员会,导弹和人造卫星研制被统一纳入委员会领导范围。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中国有了原子弹之后,有西方记者说,中国是有弹没枪。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曾经预言,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然而,他们又一次低估了中国人的能力。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的三个月,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中近程弹道导弹。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1966年3月,中央专委批准进行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飞行试验。1966年10月27日9时,东风二号核导弹点火升空。9分14秒后,核弹头在距发射场894公里之外的罗布泊弹着区靶心上空569米的高度爆炸。这意味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就在这一年,中国组建了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

  中国战略核导弹,从中近程发展到远程,从液体燃料发展到固体燃料,从陆上发展到水下,从固定阵地发射发展到隐蔽机动发射,相继研制成功多种型号、不同射程的战略导弹武器系统,并陆续装备部队。

  就在“两弹”研制如火如荼的时候,1958年6月,毛泽东、党中央批准了聂荣臻元帅关于研制导弹核潜艇的报告。

  10年后,1968年,中国核潜艇首艇开工建造。20年后,1988年9月15日,中国第一次用导弹核潜艇发射潜地导弹取得成功。

  中国终于拥有了一支以核潜艇为作战平台的核打击力量,在潜在的核战争中具备了战略反制能力。

  正当中国导弹、原子弹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之时,世界大国的激烈较量和竞争已经由陆地扩展到太空。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 孙家栋:咱们国家第一颗卫星上天的时候,那阵儿是比较困难,条件非常不具备。但是国家针对当时形势的需要,就真是要靠咱们国家自己的力量。因为外界对我们是完全封锁的。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搭载下进入太空。举国一片欢腾。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截止到2019年3月,中国航天已有8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300次航天发射。已有包括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科学技术试验四大系列在轨运行的200多颗卫星。

  回望共和国走过来的路,两弹一星的研制历史,宏大辉煌,跌宕起伏。而这一切,都是在极端保密的环境中默然进行的。

  邓颖超曾讲到,对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她也是在爆炸成功消息公布后才知道的。周恩来对她也是严格保密。邓颖超回忆道:当时他向主管的负责人说,这次试验,全体工程技术人员都要绝对注意保守国家机密,有关工程、试验的种种情况,只准参加试验的人员知道,不能告诉其他同志,包括自己的家属和亲友。

  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人,是许多参加研制和试验的人员的写照。

  为了研制原子弹,邓稼先是最早接到调令的核物理学家之一,给家人留下了一张全家福后,邓稼先的名字便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那年他刚满34岁。

  在和妻子临别那天晚上,他对妻子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

  1958年8月,邓稼先赴戈壁滩核试验基地时,连一个通信的信箱都没有留下,余下的就只剩一个妻子对丈夫一无所知的许多岁月。

  在秘密而简陋的房屋里,邓稼先和计算小组依靠手摇式计算机,对涉及原子弹爆炸的关键数据反复进行运算,最终完成了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

  一次突如其来的事故成了邓稼先身体健康的转折点。邓稼先在没有任何防护的状态下径直走到事故中心区。就这样一个举动,谁也说不清他的身体究竟受到多大的伤害。

  直到1986年6月,医院发出邓稼先病危报告,中央军委指示对其解密,各大报刊在显著版面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题报道了他默默无闻的28年。

  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五集壮志凌云解说词2019年

  对54岁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而言,他刚刚在苏联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而蜚声国际,也正是出成果的黄金年华,参加原子弹研制便意味着放弃这一切。

  在他回答“我愿以身许国”后,国际物理学界横空出世的王淦昌消失了,而在西北的核试验基地多了一个叫王京的人主持爆轰试验。

  1968年12月,时年59岁,负责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的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因工作赶回北京。

  12月5日凌晨,郭永怀乘坐的飞机在降落中失事。

  当人们找到遗体时,发现在最后时刻郭永怀和警卫员抱在一起,用身体保护住了装有绝密科研资料的文件包。

  当年,郭永怀因为长期从事绝密工作,和家人聚少离多,年幼的女儿过生日时向他要礼物,他只好满怀歉意地指着天上的星星说,以后天上会多一颗星星,那就是爸爸送你的礼物。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将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郭永怀星。他也成为第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他们用全部的生命与激情拥抱国家使命,最终凝聚成绚丽的光芒。

  那光芒照亮了我们的土地,照亮了用血与火所浇铸的共和国,也照亮了永不受人欺辱的强国梦想!

  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是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各个行业、各相关部门,大力协作,攻克难关,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两弹一星的试验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了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这是国家力量的象征,是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

  人生易老天难老。

  当年无数人拼着性命支撑共和国发出的那一声声震惊世界的呐喊,将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中。


相关文章:

1.2019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六集激情燃烧的岁月内容概要

2.2019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观后感范文5篇

3.2019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观后感5篇精选心得

4.2019献礼片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观后感范文5篇

5.2019专题文献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观看心得体会观后感

6.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观后感范文3篇

2019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五集壮志凌云观后感

http://m.feic31.com/xueshengzuowen/169626.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