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Write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研究汇编6篇

英语写作 2023-08-16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iWrite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研究汇编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iWrite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研究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阅读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整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建构“1+X”课程体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同时进行“主题教学”研究。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综观当前学生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问题:语文阅读教学应试负担过重,功利目的过强,缺乏有效指导。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中小学生读书量普遍不够,读书时间少;课堂阅读教学仍以知识体系为主,过多注重词句、段落、写作方法等的分析和指导,忽视对阅读整体性的把握;对学生的阅读缺乏有人文意义的主题引领和深度指导,使阅读杂乱无章和浅尝辄止;使阅读成为暂时性功利的短期行为,最终使语文阅读形成重功利、轻发展;重共性、轻个性;重继承、轻创新;重认知、轻情感的反文化特征,造就有知识、没文化的阅读者。由此可见:当前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阅读目的、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数量、阅读时间等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实施助推阅读的课程开发非常有必要。如若要落实拓展阅读,就必须加强课内外阅读指导,所以我们拟从经典诵读和主题阅读两个方面研究语文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助推学生实现阅读量和质的显著提升,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落实。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本课题研究立足于真实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景,通过探索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目标、过程与方法,从而发现问题所在,提出教学实用的教学策略,丰富当前小学语文课内外结合的阅读教学理论研究,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完善。

通过深入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从中提炼出对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具有针对性的精华理论,开发相关的阅读资源,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提供经验,力争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一定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思路:

1.通过课标解读和教材解读,按照“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原则,遵循例中学、实践悟、迁移用的学习心理规律,在“经典诵读”和“主题阅读”方面拓展开发,在班级形成爱读、乐读、美读的良好氛围。

2.通过单元目标尝试教学的实施,转变教学观念,变教课文为教语文,努力营造大语文教学环境。

(1)多途径开发教材,增加新鲜内容。一是学校图书室的图书。二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补充的阅读材料。三是学生优秀的随记和习作。四是各类优秀电影、童话剧等作品。

(2)多角度拓展整合教材,丰富精神体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典诵读,包括必背古诗词、比较阅读或拓展阅读的其它课外古诗、名言警句、现代诗歌美文、经典歌词。主要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来欣赏和积累。一类是主题阅读,大体与每册教材的单元主题相一致,选取其它版本教材的文章或者其他名家名篇来组元。主要让孩子通过主题阅读方法的迁移,进行拓展阅读、群文阅读等,丰富情感体验,拓宽阅读视野,训练阅读能力,增大阅读量。

(3)大单元多课型,有机训练。我们实施的单元目标尝试教学是在单元目标的统领之下,实现课内外教学的有机结合。每单元分不同课型“单元导读课”“精读课”“略读课”“阅读拓展课”“知识梳理课”进行教学。

3.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展示活动,进一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使学生的阅读习惯逐步转化为一种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研究方法:

文献学习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最新的教研动态,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调查法:为了了解学生阅读学习的事实情况,我们运用问卷调查、谈话调查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以便改进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经典诵读”和“”主题阅读”内容的开发与课堂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以研究导行,以行动实践研究,共促共生。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1月)成立课题组,确定小组成员,查阅有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申报,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起草“课题实施

方案”及实施计划并对方案进行论证。(负责人:高如平)

2.研究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5月)

①召开课题组会议,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培训。组织课题组人员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课题研究,从主题阅读与经典诵读两方面搜集整理语文阅读课程开发资源,结合个人教育教学工作实践进行实验研究。(负责人:高如平、葛蔚丽)

②根据课题研究理论形成特色教学设计,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研讨交流,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形成反思和修改意见。(负责人:冯雅玲、马涛)                     

③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展示活动,进一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负责人:郭琦)

④依据研究实践不断修改实施计划,依此进行实践,及时总结反思和实践经验。(负责人:高如平  马涛)

3.总结阶段(2018年5月——2018年6月)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形成实验报告,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研究成果展示,为做好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负责人:高如平)

创新之处:

本课题旨在以国家课程(人教版教材)为基础,通过单元主题进行“经典诵读”和“主题阅读”内容的对接开发与课堂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开发切实有效的校本课程,全面拓展延伸阅读课程,借此契机,在全校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形成人人爱阅读的习惯,打造“幽幽书香”的校园文化。

研究假设:

1.开发校本教材。在经典诵读和主题阅读方面拓展开发阅读材料,形成校本教学资源包,在一、二、三年段进行实践,使其他教师有据可依,在学校形成爱读、乐读、美读的良好氛围。

2.提炼“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课程开发的研究”的具体策略,构建富有特色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开展主题阅读的途径、方法的探究,探索阅读教学“以文带文、群文阅读、整书链接、读写联动”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模式。

3.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使阅读习惯转化为一种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预期成果:

1. 结题报告。

2. 主题阅读校本教学资源包。

3. “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课程开发的研究”的具体策略书面材料,教学设计、案例、反思、论文。

4.课堂教学实录。

基于iWrite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研究2

摘要:教师围绕学科教学中最精髓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来培养学生的重要品格与关键能力,这是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下的重要教学措施。让学生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如今小学语文教师在核心素养引领之下构建高效的课堂,成为语文教学创新变革的重要主题。基于此,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探讨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下的高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创新变革;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渗透与运用,为小学语文教师的高效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思路。在新课改落实以来,实际上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是滞留着不少会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学问题。核心素养引领下高效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势在必行的教学举措,它能够改善现有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的一些教学问题,让学生能够在新型的高效语文课堂上获得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一、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述

在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文件已经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可以适应其终身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以及必备品格。这一核心素养概念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既涵括了个人修养、自主发展以及合作参与等内涵,又包括了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以及创新发展等内容。在这些核心素养的引领之下,教师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1]。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在小学教育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投入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之中,塑造学生应有的优质品格,如“责任”“尊重”以及“向善”等等,同时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如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等。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整个核心素养体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般是围绕着阅读与表达、思维与修养等核心内容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下养成应有的品格与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健康发展。

二、基于核心素养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具体而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涵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要围绕着核心素养来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在语言赏析教学中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教材内容具有文质兼优的特点,赏析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活动[2]。而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教师要在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之下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则可从语言赏析教学入手,深入地挖掘和探究教材中的语言因素,让学生能够在语言赏析教学活动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会巧妙地运用语言来建构语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比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生命与水》一文中,其中的语言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蕴藏着许多关于人体的奥妙,能够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好奇心,主动走进语言的殿堂之中,去体会语言的妙用。例如文中提及的“生命的活动,就是细胞不断分裂、生长、衰老、死亡的过程”这一语句就将细胞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会经历的过程都简洁而精炼地概括了出来,既能够让人有效理解“生命的活动”这一概念,又能够让人简洁明了地认识细胞的存在与消亡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为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打下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不少的理性论证手法。例如作者在解釋细胞中含有的水分相关数量的时候,采用了一系列的数据与例证来进行阐明,如“如果你有50千克重,那么,水差不多占了35千克”这样的句子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能够培养学生用科学数据与语言来建构语句的重要能力,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作者运用了不少的比喻手法,将人体比喻为“加工厂”“灵活的机器”,将泪水、唾液等体液比喻为机器的润滑剂。这些生动又形象的形容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解读文章内容,并可启发学生借鉴其中的巧妙手法来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在问题探究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围绕问题来展开教学活动,这是问题探究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发挥自身的探究意识来参与到探究学习过程中,有效地锻炼自身的问题探究能力。而这一教学方法无疑可以锻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思维能力,况且新课改与语文课标已经明确倡导教师要将问题探究教学法落实到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来提出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课堂问题。再加上核心素养这一理念显然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开展有效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与交流中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并在良好的思维能力支撑下学好语文[3]。

比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抄写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思维训练的内容,提出思考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围绕问题来深入学习文本内容,然后进行自主的思考与探索,寻找相关问题的有效答案。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叙利奥为什么被称为小抄写员?这一称谓体现了叙利奥的什么品质?为什么在父亲不知情时挨了一次又一次的骂,叙利奥还是没有放弃抄写?”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长,学生所需的阅读时间也比较长,学生在围绕上述问题来深入阅读文章内容的时候,可以围绕中心词和关键词来构建思维导图,将整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归纳到思维导图中。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可帮助教师开展高效的思维训练活动,达到核心素养理念下思维品质培育的教学目标。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思维导图来复述这一故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也需要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来重新创编大意相同而表达形式不一致的故事内容,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满足核心素养理念下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在课堂上渗透美育来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美育在近些年来日渐成为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常客”,它能够辅助教师开展有效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积极的学习情感,同时可以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与正确的审美观念,有利于提升学生应有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发现、欣赏美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美,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4]。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可通过美育的渗透教学来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围绕着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来展开教学,打造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语文课堂。

比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墨梅图题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着古诗来展开美育教学活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诗画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构建高效的课堂。所谓诗画一体化,实际上就是将古诗的内容与绘画形式相结合,让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来绘画与古诗内容、古诗情境相符合的图,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融入其中。又或者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将抽象的内容与直观形象的插图相结合,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且在诗画一体化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美。

《墨梅图题诗》这一课文的古诗是诗人王冕所创作的《墨梅》,他是以家里洗砚池边的梅花树为意象来创作这首古诗的,“吾家洗砚池头树”一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而第二句中的“个个花开淡墨痕”就点明了“墨梅”这个主题,如同在水墨画上用浅墨点化而成的梅花树。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绘画一幅墨梅图,又或者欣赏教材中的墨梅图,从中感悟墨梅的美。而在诗人王冕的心里,墨梅的香气是最特殊的,它可以弥漫在天地之间,让每个人都闻到它的芳香。这可以说是墨梅的一种存在方式,让人能够感悟墨梅的高尚品质与美好形象,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四)通过文化渗透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教师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或者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化引进课堂,都可以实现文化渗透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增强自身对文化的感知能力,使其在文化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感染,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5]。这可以为培养学生的文化傳承与理解能力奠定基础,也能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教学的人文性特点,甚至发挥语文教学的文化教育功能,以真正构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当代神农氏》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将神农氏的传说故事渗透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在了解神农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准确地解读文本内容。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可以感染学生的内心,使其产生文化自信心,主动走进文本世界之中,去了解继承了神农氏精神的新故事。袁隆平这个人物已经家喻户晓,他开创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并且将杂交水稻的科技方法成功地投入了农业生产之中,给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

其次,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共同探索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感受袁隆平的高尚人格魅力,并且感悟其中蕴含的科学探索精神。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阅读文章,感悟袁隆平在经历一次次挫败之后依旧坚持不懈的精神、为科学献身的无私精神。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实现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语文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理念是可以帮助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教育理念,教师可在准确解读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即教师可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来展开教学,采用语言赏析教学、思维训练活动、美育渗透教学、文化渗透教学等教学方式来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陈霞.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科技风,2019(14):16.

[2]王丽娥.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9(18):55.

[3]王雪梅.小学语文借助深度阅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103.

[4]孙冰.立足核心素养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现代交际,2019(3):203-204.

[5]杨艳乔.浅谈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9(5):70-71.

基于iWrite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研究3

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密切合作与相互支持,是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合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我们威海市古寨中学走在时代的前列,首先确立了“为拥有绿色人生而完善自我”的教育理念,在家校合作领域探索出一整套适应时代发展而又行之有效的改革之路。

梁晖老师是我校优秀班主任之一,工作中深刻把握新课改精神,勇于屏弃旧体制之糟粕,大胆创新在家校合作方面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丰厚的收获。

一在传统的家校合作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随意性强,计划性差。

家校合作活动计划是实现家校合作目的的基本保证,系统、周密、科学和具体的活动计划不仅是活动开展的指南,而且能对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促进作用。

然而,即使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缺乏活动记录、总结和专题研究。

由于目的性不强、准备不足、组织不得力,收到的效果必然微乎其微。

这样的家校活动反而会挫伤教师和家长对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2)形式单一,缺乏实效。

许多年来,家校合作的模式几乎被“家长会”垄断。

而“家长会”的基本模式也很固定,先是校长讲话,教导家长怎样教育孩子,多为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认真听的家长往往很少,然后是各班的班主任老师讲话,主要是介绍全班学生的基本状况,并指点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习。

在整个家长会上,家长只是被动的“接受器”,没有发言的机会。

还有一些,则是请来教育专家为家长作一个报告,就算是完成任务了。

这两种合作形式都只是教师或专家向家长单向的传递,没有构成两者的双向交流,这样的家校合作,起不到实效。

久而久之,家长也自然失去兴趣。

学校归学校,家里原来是怎么做的,现在仍然怎么做。

家校合作始终不能步入到同一条起跑线上来。

(3)相互挑剔多,合作少。

个别教师认为家长参与到学校事物就是对自己工作的“横挑鼻子竖挑眼”,是专门来找茬的。

同时,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罪于家长头上,认为“家教”不好,把“家长会”、家访,看作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

家长也把孩子成绩方面、行为方面的问题归罪于学校,认为教师不够严格,校风不好,有了这样的屏障,双方的合作、交流当然很困难。

二新课程改革呼唤和谐的家校合作。

新课程的实施迫切需要家长与学校形成同步的合作关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这短短的一段话,多次出现“一致”、“同样”、“志同道合”这样的词语,旨在向我们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大到理念,具体到授课方式、作业设计、评价方式,都有别于过去的传统教育。

我们的家长,对于教育的了解仅仅是凭着自己当初上学时的印象,仅有个别的会关注一些媒体上关于教育改革的一些报道。

如果新课程的实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将是举步维艰。

比如,新课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着力扭转过去重知识灌输的现象。

因此,教师在作业的设计方面与以往有了很大改变,机械重复的练习少了,重能力培养的实践作业多了。

然而,许多家长动辄就额外给孩子布置抄10遍、20遍的作业。

有时,还嫌教师布置的作业太少,最好孩子回到家开始到睡觉前一直做,并认为这样才能学得好。

而对于教师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答案,自己进行一些尝试的作业认为“不务正业”,采取不支持、不配合。

又比如,对于孩子的评价,家长关注的就是“成绩论英雄”。

对于被教师肯定的其余方面的优点“视而不见”或认为都没用,惟有成绩好才是最有本事的……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

面对这种现象,学校必须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良好愿望,主动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途径。

(一)促使家长主动关注学校研究假设你是一位学生家长,当你步入孩子所在的学校时,你能感觉到学校潜在的氛围吗?它是欢迎你来参与还是将你拒之于千里之外?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气氛,他是在学校管理人员的影响下形成的,反映着学校每一个教职员工与家长合作的态度。

很显然,学校的这种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长是否愿意主动关注学校。

那么,如何才能让家长感到受欢迎?营造合作气氛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两个:一、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态度,即处处体现出已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二、能够让家长真正介入学校事务的合作活动。

前者又是后者的基础。

对于第一因素,梁晖老师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课任老师对家校合作的态度,采取相应对策。

以消除一切不利于家校合作的学校内部障碍,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

他的调查问卷是:⑴作为教师,你认为是否感到家长带来的麻烦多于帮助。

⑵家长走进我们教室时感到紧张。

⑶更愿意独立工作。

⑷把家长看作重要的教育力量。

⑸认为差生是的不到家长的关心。

⑹认为家长都过分溺爱孩子。

⑺觉得家长除了对孩子的成绩,其...

基于iWrite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研究4

过于重视知识传授

当前教育形式虽然在逐步转向素质教育,但中考的考试模式并没有改变,这就决定了学校与教师重知识技能传授、轻过程能力培养的现状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虽然道德与法治偏重于教学实践,需要生活与理论相结合,但这样的教学环境,难以真正让教学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僵化

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具有高度的生活化、活动化的特征,素质教育也强调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妥善处理三维教学目标关系。教师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兴趣,科学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开展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活动。但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教学进度等限制,活动得不到开展,或者活动仅限于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没有真正引发学生思考、反思。

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认识不到位

中考决定着初中学生的升学。在中考中,道德与法治相比于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科,所占的分数低,相比于同是副科的物理、化学等科目,又显得简单了一些,容易造成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轻视。加之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机械,极易引起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厌恶情绪,影响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不仅强调学生的知识性学习,更注重对学生的品德、人格、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处于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判断是非的能力。学校是一个极为单纯的环境,学校教育教给学生的都是积极向上的思想,学生对外部社会缺少了解,思想单纯不成熟,这类负能量的事件接触得多了,必然会对已有的道德与法治认识产生怀疑,从而影响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基于iWrite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研究5

[内容提要]我国是汽车生产消费大国。目前。大多数汽车仍然是燃油汽车。燃油汽车排放出的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其所引发的雾霾、温室效应和酸雨等大气问题不容忽视。在推进传统燃油汽车减少排放的同时,新能源汽车成了发展的重点方向。本文将采用PEST分析法,分析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所处的宏观环境,为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 PEST分析法 新能源汽车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我国是汽车生产消费大国,但同时也带来了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能源消耗急剧增长以及环境日渐恶化。可以预见,这样的高污染、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必将遭到淘汰。而随着国家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的实施,以及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成熟, 新能源汽车革命悄然兴起。2015年,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纲领将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列为未来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在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加剧、国家政策的大力驱动以及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也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

2.研究意义。比亚迪公司成立于1995年2月,共建有九大生产基地,总面积将近700万平方米。此外,比亚迪在全球多处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并在全球拥有30多个工业园,战略布局囊括六大洲,员工总数将近24万人。目前,比亚迪公司业务主要包括传统燃油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汽车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并通过跨座式单轨“云轨”产品积极拓展城市轨道交通业务领域,全方位构建零排放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早在2003年比亚迪便开始了新能源之旅,2018年是新能源发展迅速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超过100万辆,实现了68%的同比增长。其中,比亚迪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根据年报显示,2018年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車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21%,这一收入占集团收入比例的40.31%。同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20万辆,位列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全球第一。从某种程度上,比亚迪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行业标杆,探讨比亚迪的竞争战略,不仅对比亚迪的发展有参考作用,而且对研究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也能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宏观环境

本文将基于PEST分析法对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进行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针对新能源企业和车主的利好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方案提出了2018—2020年实施的六项重点任务,其中就包括发展壮大绿色消费,促进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和新能源双积分政策也表达了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决心。值得注意的是,利好程度较大的补贴政策在2019年有了新的标准。财政部等发布的文件明确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促进产业优胜劣汰。这一举措对企业发展创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不能达到标准的企业,国家将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总体来看,我国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大力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上升,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为解决这些问题,现阶段也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行业标杆,无疑享受着明显的政策优势。

2.经济环境。《2018年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6%。经济增速位居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之首。同时,我国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发展深入人心,节能减排取得新成绩。就业物价形势稳定,居民消费水平持续上涨。消费者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购买新能源汽车,这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此外,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逐年增长,2017年已达156辆。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不及日本的1/4。这说明,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还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而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新的增长极,其市场空间值得期待。

3.社会环境。近年来,自然环境污染日益严峻,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汽车排放所引发的大气污染已广泛被人们所知,人们对其关注的程度与日俱增。减少汽车有害气体排放,绿色出行,已变得刻不容缓。新能源汽车对能源的需求远低于传统燃油汽车,既能起到优化环境的作用,又节约了能源资源。鉴于优化环境的需求和国家的大力推广,越来越多人关注新能源汽车,并加入了新能源汽车车主的行列。这对比亚迪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4.技术环境。电机和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也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成本,电动引擎的效能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驱动力,电池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比亚迪是传统的电池生产企业,其锂电池生产技术在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的一些核心技术上,如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和电池容量,也取得了较为先进的成果。就比亚迪来看,其制定了“542”战略,即从汽车的动力、安全、油耗三个方面出发,打造比亚迪公司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数字“5”的含义是0-100公里的加速在5秒以内,“4”代表的是全系车型采用四轮驱动,“2”代表的是百公里的油耗不到2升。此驱动技术与电子技术的革新,将得到超越传统燃油汽车的全方位性能,打造特有的品牌形象。而比亚迪“7+4”战略则旨在新能源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拓宽公司新能源产业的产品线,其中“7”代表的是个人乘用车、的士、公共汽车、长途载客、工程物流用车、清洁车、商品物流等领域。“4”是指仓储、采矿、码头、空港领域的专用新能源产品。核心技术产品的多元化使得比亚迪拉开了与其他厂商的距离,可以平摊研发成本,在售价上取得优势,从而进一步巩固在行业内的地位。

三、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建议

1.加大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我国对于新能源企业的补贴政策正在加速推出,预计2020年以后新能源汽车补贴将全面推出,行业“扶优扶强”。这无疑提高了企业降低成本的压力,促进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2019年1月10开始实施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对企业的涉及、研发、生产等方面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规定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工信部处理不符合标准的新能源企业,种种迹象均要求企业要攻克产品质量的难关。

2.加强产业链的建设,促进零部件的发展。诚然,整车的发展是新能源汽车企业重点关注的对象,但实际上其零部件的发展也不容忽视。要建立强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必须建立完整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促进零部件的发展。这些零部件包括电机、电池、控制器等。新能源汽车对电池的要求极高,这要求新能源汽车产业充分认识到支持发展本土电池产业的重要性,在未来加大对本土电池企业的支持,形成完整、本土化、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3.了解客户需求,提高销量。新能源汽车企业应关注客户的真实需求和核心客户价值,在成本规划的基础上生产出符合客户预期的产品。而在销售地区和方法的选择上,应在环境污染较多的地区多做宣传,把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治理雾霾等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和销售量。

基于iWrite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研究6

学生的自主管理指的是采用自我教育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约束的能力,将班集体的教育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和习惯。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及自立精神的培养,学生实现自我管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长期以来,在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给人的普遍印象是起早摸黑、苦口婆心、终日琐事缠身、疲惫不堪,究其原因是我们过分地强调了师道尊严,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主管理,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把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事代劳了,剥夺了学生经历磨练的机会。

现阶段,我们的教育进行着改革,在生本教育的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善于利用生本小组模式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创新。

生本教育下的学习小组,对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学习小组之间的学习、纪律、清洁等各方面的评比,小组长对组员的管理,组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竞争有一个更好的,还可以在学习园地开辟一栏,作为“每周先进小组”及“先进个人”的展示栏,通过每周一次的评选,可以为表现最优秀的小组及个人照一张相,并打印出来,贴在展示栏。

通过竞争使每个学生把自我管理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一种义不容辞的为组争光的责任,无形中增强了小组凝聚力和竞争力。

二、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班级舆论其实就是班风。

一个班级班风正,班级舆论就正确。

在培养良好习惯及良好品质的过程中,班主任应采取大力表扬好人好事;对出现的或大或小的不良倾向,可以及时通过师生专题讨论、主题班会等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初步具有判断是非、辨别美丑的能力和素养,对不良倾向给予及早制止与批评、教育,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好事争取做,纪律不可违”的意识,从而形成习惯。

三、选好班干部,实行好“值周班长”制度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不良倾向是在没有老师的时候才表现出来的,所以班干部便是管理者,他们便是其他同学的榜样,所以,组建责任心强的常务班委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班干部的素质,开始通常是采取学生民主选举班委会,然后在以后的工作中经常对班干部的工作进行民主考评。

把能真正经得起考验的同学选拔出来,给予他们管理权、反映权,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在各个方面做表率,使他们带头制止坏人坏事言论。

一个班级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班干部组织,可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当干部的锻炼机会。

“值周班委会”就是由其中一个小组担任,经组员推选产生临时班长,负责班级一周的日常事务。

其中推选出的临时班长总负责,任值周班长,其余组员分工负责,分别管理学习、纪律、清洁等其它方面。

这种形式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参与班级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条件,锻炼了每位同学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主人翁意识。

四、实行班级量化评分制度量化评分制度是根据学生在遵守纪律、集体观念、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劳动态度和好人好事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做得好的加分,做得不好的减分。

如做好事、学习进步加分,违反纪律、劳动不积极等减分。

为了让纪律不好的学生有一个反思自新的机会,常常制造机会给他们加分,鼓励他们努力改进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在制度的约束下养成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到期末时,班里面还可以实行民主评选各类积极分子,让那些学习不太好但在劳动或体育等其它方面表现十分优秀的学生,有一个被人认可的机会,虽然奖品是微不足道的作业本或一支笔,但对学生内心的鼓励却是巨大的。

五、师表作用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的言行,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无疑都是学生效仿的典范。

“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时时事事率先垂范,无疑会激发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自觉性,提升其自主管理的精神。

“润物细无声”,才能真正使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比如:弯腰捡起废纸,拿起拖把拖地,整理讲桌、上班上课、不迟到、不拖堂、言谈举止要大方,穿戴要得体等等,都是在细节中来培养学生自觉地来做这些,只有人人都有了自觉性,那么,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也就实现了,逐渐的形成了自立的能力。

六、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

要想让班集体充满生机活力,最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况且中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表现来展示能力和才华,获得认可与成功。

通过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可以有效地训练、陶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比如:我们学校上学期开展的“心连心活动”,对那些参加活动的学生而言,对他们的心灵.

基于家校协作的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探索

孩子健康成长,快乐生活,是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

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他们本应志同道合,但在并肩战斗的过程中,二者的矛盾有时也会产生甚至激化。

先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某校一班主任在处理学生打架过程中发现其中一女生烫发,因学校和班主任已经多次进行教育,但该女学生仍没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之不烫发规定,于是,班主任拿出剪刀,要帮助女生修剪头发,尽管学生说不要剪自己回去剪,但剪刀已经下去。

班主任这时觉得有点过头了,就领着该女生到理发店进行了修剪,该女生回家后被父母发现,于是,其家长向学校表示了强烈的不满,甚至要向新闻媒体曝光。

案例二:地点:校长室。

事由:某学生严重违纪,其家长不问不理。

校长:“您的孩子问题很严重,我建议您回家后跟孩子好好谈一谈。

”家长:“早就谈过了,但你也知道,我们是打工者,没多少文化,现在的孩子太复杂了,没法儿谈。

”校长:“这点我非常理解,因此更要想想办法,不能全依靠学校。

”家长:“不找学校找谁?我们要是能教育好,还把孩子送到学校干什么?”这样的案例,在教师的工作中经常碰到,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家校关系和社会和谐。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除了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我们做家长的也应该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及个人素质,努力为学校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互动提问:1、如果把孩子比作一辆二轮车,家庭是其中的一个车轮,学校教育是另一个轮子,两个车轮不好,不一致,会影响到什么?(车速、平衡)2、其中的一个车轮原地不转,只有另一个车轮起作用,车子能前进吗?(只能原地打转,越转越晕,难明事理)3、两个车轮都转,但方向、用劲节奏不一致,又会出现什么问题?(不但两个车轮费力没效果,车速也不会快,走得也不平稳,晃晃悠悠)分析发现:家庭、学校不认真教育不行,都认真教育了,两者没有沟通步调不一致,孩子也不能平稳成长,必须两个轮子都过硬,方向统一,步调一致,才能较大程度的发挥教育的合力。

我们可以看出单靠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是无法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必须要实现家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建立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有效协调家校关系在家长和学校的相互埋怨声中,孩子一天天长大了。

很多孩子习惯于在家一套,在校一套;父母面前一套,老师面前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很多可以及时解决的问题,因为家庭和学校互相推诿而错过最佳教育时机,留下遗憾,成为祸患。

首先,明确学校和家庭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家庭教育绝不是从属,二者是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两个系统。

我们不仅要分工,更要合作。

其次,提高家校交流的实效。

以前,家校交流仅停留在通报情况、交换意见的层面,交流的结果仅仅是对孩子的了解更加全面,缺乏建设性的措施和办法,从而为推卸责任制造了机会。

今后,要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措施,明确分工,加强合作。

让家校交流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及时解决问题。

第三,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不可否认,有些家长不是不想教育,而是不会教育,于是干脆全部推给学校。

学校不能因此而埋怨家长,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丰富的教育资源,组织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和交流活动,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

二、家长要成为学习的主人1、加强学习的原因学生在一年的365天中,有200多天是在学校,有160多天(寒暑假、双休日、节假日等)是在家庭度过的。

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了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了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了耐心;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了自信。

”当代人类知识体系中,人类有史以来100多万年积累的知识占10%,而近30年积累的占90%。

90年代后,人类知识积累的速率加快更加明显。

人类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到20世纪中期是每10年增加一倍;而现在是每3~5年增加一倍。

所以,家长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需要。

2、有效的学习方式家长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自己承担起学校素质教育同盟军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创建学习型家庭,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让素质教育走进千家万户,才能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正向合力。

第一、利用中华家庭教育网络学习资源A、加盟中华家庭教育网上家长学堂中华家庭教育网家长学堂80讲(免费)等课程目录建立了80多个文本式的讲座课程和50个婴幼儿视频课程B、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的组建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培训课程(公益)目录汇总为在各地组建“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团队成员提供价值300元的远程公益培训课程。

C、家庭教育顾问(初级)培训初级:《家庭教育顾问(初级)》专业化课程目录汇总课程培养主要对象是广大家长,培养目标是帮助广大家长完成基本的家庭教育专业

基于iWrite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研究汇编6篇

http://m.feic31.com/yingyuziliao/172228.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